我国铜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比较优势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等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跟踪分析,2013年铜冶炼生产成本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费、制造费、能源动力,不含原材料成本变化)。
SMM网讯:我国铜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比较优势下降、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等结构性矛盾,行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准确把握并积极应对新常态下铜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推进铜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是我国铜行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行业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中低速增长是必然
2010年精炼铜的消费较2005年增长了89%,“十一五”期间是一个消费增长的高峰期。进入“十二五”消费的增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预计消费量累计增长幅度下降到35%。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世界铜消费量由2000年的1518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102万吨,净增了584万吨。但同期,我国铜的表观消费量则由193万吨,增加到975万吨,净增了782万吨,超过了全球的净增量。在过去十几年里,世界铜消费的增长,是靠中国拉动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以及低端制造业逐步向外转移和技术进步产生的用量减少等,都会影响市场对铜的需求,消费增幅持续放缓将成为常态。
2.产能过剩长期存在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铜价上涨、我国对铜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驱动下,冶炼和加工投资大幅增加,产业规模快速扩张。预计到2015年我国铜冶炼产能将达到1100万吨、加工产能可能达到1700万吨以上,产能已处于过剩态势。目前受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小铜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已经出现停产和倒闭的情况。订单已呈向大型企业转移的趋势,加工行业因产能过剩引发的洗牌正在进行。而化解产能过剩并非一朝之功,铜冶炼和加工产业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
3.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和环保压力持续增加
原辅材料、能源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财务费用等不断上升,以及日益增加的环保治理投入,我国铜产业过去具有的低人工成本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跟踪分析,2013年铜冶炼生产成本较2001上升了116%(包括人工费、制造费、能源动力,不含原材料成本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连续颁布了多项与有色金属产业相关的环保政策,其中,2013年2月工信部颁布的《关于有色金属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规定,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同月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规定特定地区,硫排放限值为100mg/m3。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12月环保部发布了《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标25467~2010)》,2014年5月工信部颁布的《铜冶炼行业规范条件(2013)》都对冶炼企业环保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当前呈现的新特点
1.世界经济缓慢回暖,增长驱动力发生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由2009~2013年的新兴经济体主导向新兴经济体、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转变。世界经济在分化中缓慢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8%,快于2014年3.3%的增速。美国经济增长较快,消费、投资、出口、就业、房地产形势不同程度地出现好转,货币政策将由宽松逐步走向常态。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疲软,还会加大批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走势将继续分化。
2.海外投资风险加大
除文化、宗教、民族冲突频发,加大走出去的风险外,近一两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资源民族主义倾向抬头。2014年1月印尼禁止原矿出口,9月菲律宾下院批准了一项禁止未经加工矿石出口的议案。虽然该项议案从提出修改到实施,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可以看出,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通过限制初级原料的出口来提高本国的基础工业建设,发展本国经济是近两年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因此企业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3.影响铜价因素日益增多和复杂
当前影响铜价格波动的因素正在增多。包括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元走势、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原料供应的新变化,甚至一些金融事件都会影响到铜价波动。如2014年国内首例债券违约、青岛港重复质押融资事件等就对铜融资和铜价产生了较大影响。
4.汇率变动不确定性增加
近两年融资铜规模保持增长,主要原因是存在套利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单边上涨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但随着银行逐步加强对“融资铜”的管理,已大幅压缩融资铜业务的套利空间。加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单边升值转入双向波动,均使得融资的风险加大。据海关统计显示,自2014年6月之后,我国进口铜贸易方式中,转口贸易大幅减少,而一般贸易占比在提升,说明融资铜进口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同时从进口总量来看,2014年7~8月进口精炼铜数量已经回落至25万吨以下,9月以后虽有所反弹但与上半年相比仍有差距。
转型升级的方向
1.国内矿业整合势在必行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不高是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中国铜矿山约有900家,其中设计规模达到3000万吨/年的仅1家,设计开采规模达到1000万吨/年的有2家,设计规模达到100万吨/年的31家,其余均在100万吨/年以下。中小矿山多,不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大。而云南锡业集团公司近几年开展的“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值得借鉴。云南锡业集团公司2004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资源危机单位以来,为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转型升级,累计投资近20亿元,将600平方公里辖区内的228个小矿点,整合简约为5个,成功地整合了区域资源,实现了矿区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开采,探索出了“区域矿山”建设的新模式。
2.控制铜冶炼和加工的产能增长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电解铜和铜材的产销大国,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使节约和替代使用步伐加快,我国铜消费增速下降和产能快速增长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目前国内铜精炼能力已经超过精炼铜消费量,产能成过剩态势,但仍有较多的拟建和在建(含扩产改造)项目。单从资源角度看,铜的资源开发潜力远比铝土矿、铅锌矿差,因此要有效控制铜冶炼产能过快增长,严防中国铜冶炼工业步电解铝工业的后尘。加工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有着力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和冶炼企业向下游延伸的需求,近几年铜加工投资增长很快,其主要集中在铜线杆和铜板带领域。铜加工材多数品种也已经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因此“十三五”期间控制铜冶炼和加工产能的增长是结构调整的关键。
3.培育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铜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国铜企业正逐步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习技术”到“技术输出”、从“实体收购”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蜕变。铜业冶炼技术方面,我国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工艺得到成功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的强化,璇浮熔炼工艺已经实现了技术输出。加工材方面,我国铜管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并引领着铜管业装备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主要出口品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合作,境外开发方面的步伐加快,合作方式也逐步多样化,既有通过竞标直接收购获得资源,也有融资合作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二级市场间接收购。继2013年12月11日,中国海外最大的铜矿项目——中铝秘鲁特罗莫克铜矿正式投产之后,2014年7月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所属五矿资源有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该项目的最终交割支付金额为70.05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海外最大的铜矿收购。中国铜企业正在从单一的生产企业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综合性企业。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离全球一些知名的资源型企业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化运作的专业人才、缺乏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对市场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弱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和注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形成1~2家世界级的跨国公司